2016年7月24日,用餐時間晚上,兩位。
一年了,
距離上次來屋馬燒肉料亭已經一年了!
去年有星爺還有我姊一起來吃,
姊姊誇張地說:「這麼好吃,以後我會不會吃不慣其他燒肉啊!」
期盼了好~~~~~~~~~~~~~~~~~~~~~久(真的很久啊),
星爺終於帶我來了!
想吃到屋馬還沒那麼容易,
訂位電話很難打得進去,
假日一定是爆滿狀態。
我跟星爺抱著反正一定會現場候位的心情直接衝去文心店。
果不其然,
我們晚上8點到店,櫃檯人員說要9點才有位置。
屋馬的候位區蠻舒適的,
桌上有雜誌可供翻閱,
候位太久時服務人員會端上冰涼的冬瓜茶給我們喝。
終於9點了(多一點點),服務人員帶我們搭電梯上二樓。
一入座感覺很吵,
文心店是我們第一次來,
過往用餐都是在中港店。
文心店偏向多人聚餐類型,
大多是6人座或8人座的座位。
畢竟好久沒吃了,也只能忍耐這吵鬧的環境。
今天我們選擇1880元的雙人套餐,
內容有屋馬主廚拉沙(凱薩或日式胡麻)、韓式泡菜或松子南瓜泥(二擇一)、
澳洲極品和牛、韓風和牛、人氣松阪豚(厚切或薄切)、
安心豬梅花、義大利香草雞、
台梗九號白飯(可加價60元升級大和海鮮粥)、
北海道干貝(可加價99元升級單類焗烤日本大扇貝)、
屋馬精選蝦品(可加價20元升級焗烤大草蝦)、
Häagen-Dazs或養生銀耳蓮子湯、
屋馬精選飲品(可加價25元升級單罐金牌啤酒)。
這是沾醬,
由左看起是昆布鹽、檸檬汁(忘了是不是檸檬汁,但它的確有檸檬味兒)、燒肉醬。
沾醬若用光了,可再向服務生取用喔。
保溫壺內是雞湯(焦距沒對好)。
不曉得為甚麼,
屋馬很在意它家雞湯的味道,
連問卷上還會特別詢問雞湯是否滿意。
很奇怪... ...
若是自己熬的雞湯顏色不會是這樣的說... ...。
我記得第一次喝像泡麵的雞湯味兒,
第二次喝就像雞湯了(怎樣像?),
這次喝... ...味道稍淡,
後面吃肉再喝雞湯,湯就更沒味道... ...。
屋馬的雞湯是附贈的,可以讓我們喝到爽、喝到飽、喝到吐。
燒肉用的夾子。
很貼心的設計,好夾又不沾桌。
韓式泡菜。
就泡菜啊... ...(笑)。
上次我們有吃過松子南瓜泥,吃一口後就沒繼續動它了... ...。
凱薩沙拉的分量對我們兩個來說算多,
在肉送來前就努力把自己當牛在嚼草(嚼嚼嚼...)。
飲品是蘋果冰醋與巨峰葡萄汁。
普通好喝(那是甚麼形容?),
飲料不算主角,就當吃完鹹的想喝點酸帶甜的東西吧。
肉!來!啦!
這肉質一看就知道是雞肉(義大利香草雞)。
在別家燒肉店吃燒烤時,我最不愛點雞肉,
好像不管怎麼小心去呵護它,
雞肉始終不給面子,
有些吃起來柴柴的,有些肉老老的。
不過屋馬的雞肉個人算滿意的,
沒有上述那些情形,
不小心烤得小焦肉質依然軟嫩。
這個... ...應該是韓風和牛吧!?
就是肉!
啊~~~~~~好好吃喔~~~~!!
薄切的松阪豬。
之前都是選厚切,
可是我們肚子很餓就改薄切烤快一點。
有點小後悔選擇薄切,
口感沒有厚切那樣脆,
烤熟後肉就縮起來,變得小小一塊。
還是一樣好吃啦!
我烤肉的習慣是一次不會丟太多肉下去,
喜歡享受邊烤邊吃的樂趣。
但是屋馬有用餐時間兩小時,
所以開頭就先烤給星爺吃,
先讓他吃飽飽我再來餵自己。
安心豬梅花?!
這邊太吵了,服務生介紹時完全聽不清楚。
澳洲極品和牛?!
應該是吧。
台梗九號白飯。
白飯控的我怎麼可能會錯過吃飯的機會(不要叫我飯桶啊啊啊啊啊)。
照片呈現不出晶亮白米飯的感覺,
它粒粒分明,軟硬適中。
一口飯、一口肉,
啊~~~~~是天堂啊!!!
蝦子、干貝(廢話)。
屋馬烤蝦的方式跟別人不一樣,
會先從腹部開始烤,
接著是兩面側邊,最後是頭部。
我很喜歡這樣的烤法,
受熱似乎會很平均。
喔對!
烤海鮮前一定要先換烤網喔。
親切的服務生見我們蝦子烤好了,
請我們等等她要來幫我們剝蝦殼。
真感動...
一般有蝦子我最懶得剝殼,
不是讓星爺剝就是請小英(我阿母啦)剝(笑)。
可愛的服務生排了愛心蝦(笑)。
把我家星爺餵飽後我也要來趕進度。
這是加點的澳洲和牛牛五花360元,
另外還有加點一碗白飯30元。
看到這照片讓我想起過去有款燒烤小遊戲;
難度越玩越高,
要不停地翻肉、翻肉、翻肉,
玩到讓我差點翻桌(離題了)。
牛五花就是油多啊,
沾檸檬汁會比較爽口喔。
同樣是一口飯、一口肉,
啊~~~~~~~~~~~~~我又上天堂了!!!
甜點我跟星爺都是選擇冰淇淋。
這次消費含服務費總共是2497元。
我覺得很值得,
肉好吃、飯好吃、服務態度好,
只是文心店有點吵... ...,
下次還是去中港店就好。
到一樓結帳時櫃台人員會仔細讀完問卷,
並且一一解答。
他們真的很在意雞湯,
我在問卷寫上「吃了肉再喝雞湯,湯就沒甚麼味道。」
她就告訴我,如果對雞湯有任何疑慮都可以請現場的服務人員為您調整味道。
為什麼雞湯可以調味道?
難道是"特調"雞湯嗎?
此次照片皆為SONY Z2 所攝